微博秀UID
杨肸子

tonyjaa一个有远识的妈妈,胜过十套学区房-领袖世界

一个有远识的妈妈,胜过十套学区房-领袖世界

领袖世界
一支穿云箭,各路精英来相见

作者:书单君
来源:书单(ID:BookSelection)

比彻有云:“母亲的心灵是孩子的课堂。”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,拥有一个好妈妈,一个有远识、懂得塑造孩子人格的好母亲,远比占有一套学区房来得重要。
不信,你可以读读今天的故事。
—— 团队里最爱写人物的宅少

-1-
1938年,正是抗日局势最糟糕的时候,蒋介石忽然任命一人为中华民国驻美大使。日本政界马上给予密切关注,连官媒《日本评论》都说:“要想抵挡此人,必须派三人一同出任,文学专家鹤见祐辅、经济专家石井菊次郎、雄辩家松冈洋右,否则很难对付。”
这位奉命于危难之际的人,就是胡适。
胡适当北大教授时,年仅26岁。他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一鸣惊人。蔡元培看出胡适的锋芒,立即请他到北大,兼任英国文学、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门课的老师。前两门还好说,第三门课还没开讲,学生们就质疑:“一个留洋回来的人,怎么能教好中国哲学史?况且才26岁!”

<胡适>
谁知胡适上来,抛开以前的课本,重编讲义,丢开唐虞、夏、商,直接从周宣王以后讲起。吓得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学者下巴都掉了一半。有人便找到当时最敢放炮的同学傅斯年,要他去听一听,傅斯年听后,对那些“不以为然”的学生说:“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,但他走的这条路是对的,你们不能闹都市邪神。”
讲课同时,胡适以博士论文为基础,写出了10万余字的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,不到3年再版7次。30岁不到,他就成了学界的“泰山北斗”。
担任驻美大使期间,胡适演讲了400多场。仅1942年上半年,就游遍美国各地,创下外国使节在美的最高行程纪录。被邀出席公共演说之纪录,亦为所有外交人员之最。当时中国抗战的决心和意义能得到美国普遍的同情和支持,胡适可谓功不可没。
胡适曾提出,知识分子应当“不降志,不辱身,不追赶时髦,不回避危险。”他一生拿了35个荣誉博士,无论是治学、为人、从政,都担得起这四个“不”字。其学问、眼界、心胸,向来为人称道。
但很多人恐怕不知,对胡适影响最深的人,居然是一个几乎不识字的农妇。
她就是胡适的母亲,冯顺弟。
-2-
冯顺弟嫁给胡适父亲时,才17岁,而胡适父亲胡传,当时已是47岁的“老头”。为何愿意嫁给比自己年长30岁的男人呢?这还得从冯顺弟的爹说起。
冯顺弟父亲14岁时被太平军掳走,后来逃回家乡一看,祖上的房屋已成了一捧焦土。打那时起,顺弟父亲最大的心愿,就是振兴祖业,修一幢新屋。可是家中日子清苦,这房子要修到何时,谁也不知。
47岁的胡传来提亲时,母亲说什么都不答应信义会馆,冯顺弟却点了头。其一,胡传是有名的乡绅,品行高尚,人称“三先生”。每次三先生一回乡,什么赌馆、烟馆,都不敢开门了。其二,是自己嫁过去,彩礼丰厚,有了这笔钱,就能帮父亲盖房。冯顺弟觉得这是两全其美的事。就这样,她成了胡传的第三任妻子。

<胡适故居>
嫁入胡家后,胡传对冯顺弟相当疼爱,还教她读书写字。不久后姆诺兹多,冯顺弟便为胡传生下一子,取名嗣穈,也就是胡适。然而世事无常,甲午战争爆发,胡传带病在战乱中奔走,死于厦门赵亦欢。在《四十自述》一书中,胡适这样写到母亲听闻噩耗时的悲痛:
“我仿佛记得我父死信到家时,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,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。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,身子往后一倒,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。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,一时满屋都是哭声,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!”
这一年,冯顺弟才23岁。
从此,她便一人肩负起抚养胡适的重任。
-3-
冯顺弟虽是一介农妇,但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。胡传在世时,曾无数次对她说:“穈儿天资聪颖,务必令他读书”。所以,在胡适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去时,冯顺弟就把他送进了学堂。
小小年纪,胡适并不以读书为苦。同族的孩子读书,坐不了多久,就会跑出去玩儿,胡适却能静坐深读,一直读到天黑。当时胡适只是奇怪,读书又不是苦事,为什么其他孩子就读不下去呢?后来才知道,原来是母亲使了一股“暗劲儿”。
那时学生读书,每年都要给老师送银元。通常一个学生送两块就足够了。冯顺弟却不同,她第一年就送了六个,第二年起,逐年递增,最后一直送到了十二个银元。这份厚重的学金,打破了胡适家乡的纪录。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对老师有一个要求:“希望先生您能为胡适单独讲书。每读一字,须讲一字的意思;每读一句,须讲一句的意思。”
当时,一个同学的母亲请先生代写家信。信写成了,先生让同学带回家去。等先生走了,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,忽然问胡适:“穈,这信上第一句‘父亲大人膝下’是什么意思?”胡适在心里惊诧:你也念过《四书》,竟不懂“父亲大人膝下”是什么!
胡适这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。多交那十块,就是想胡适能学到真东西蝴蝶迷,而不是读死书。

<庚子赔款留学生,胡适(立者二排左一)>
胡适稍微大一点时,冯顺弟还没掌握家中财政,却为胡适读书的事据理力争,坚持要让他去城里求学。终于,在顺弟的再三要求之下,12岁的胡适跟着哥哥离开家乡,去到了上海。这可以说是胡适一生的转折。没有母亲的坚持,他无法成为日后的学界泰斗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,胡适读书时,辛亥革命爆发,胡家产业荡然无存,冯顺弟的父亲、弟弟、妹妹相继离世,对她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精神打击。冯顺弟卧病在床,怕自己出现意外,为了让儿子放心读书,便提前请人拍了些照片保存起来。拍完后,冯顺弟嘱咐家里人说:“要是我一病不起,千万不要告诉穈儿。就像往常一样,每个月按时给他写信。等他学成归国,我要是不在了,就把这些照片留给他做纪念,穈儿见到照片,就等于是见到我了。”
爱子深切,仅此一语,足以使人落泪。
冯顺弟文化水平虽不高,却始终将念书当做胡适一生的头等大事。即便是后来家业衰落,穷到要以变卖首饰为生,居然还借了八十块大洋给胡适买书孙穗芳。
她以一个母亲最深沉的爱,为胡适架起了一座通往知识国度桥梁。没有这样一位有远识的母亲,胡适一生也看不到家乡外的世界,更别说成为北大教授,成为一代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者。
-4-
在民国的文化圈中,胡适人缘极好。当时众人皆以成为“胡适之的朋友”为傲。钱钟书甚至说:“胡适之品格,绝高于鲁迅、蔡元培等。”确实,只要身边有人需要帮忙,胡适总会施以援手。
1919年,林语堂作为清华教员留美,每个月只有40元津贴潮州音字典。而他还要带上妻子。这样一个月算下来,可谓捉襟见肘。胡适知道后,说:“北大每个月资助你40元,只要你毕业后回北大任教。”林语堂一口答应。后来他才知道,这笔钱是胡适自己出的。
1920年,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北大毕业,胡适马上推举他留任北大。作为北大的助教薪水只有50元,而顾颉刚有一妻二女,要养活一家人,这点钱根本不够用。胡适便又拿私人的钱,每月借给顾颉刚30元。
1961年,李敖从军中退伍。他回到台北,做历史学家姚从吾的助手,月薪极底中文寻星,穷到只能去替学校的语文老师代改作业。认识偶像胡适后,胡适见他窘迫,立即拿出了1000元资助。向来毒舌的李敖感佩道:“别的老先生,高高在上,会这样帮助一个年轻人么?一比之下,就知道胡适的高人一等了止痛化癓胶囊。卢驭龙
胡适一生助人,几乎不求回报。妻子江冬秀不止一次抱怨:“适之帮助穷书生,他开起支票来活像一个百万富翁,待我,他就好像一个穷措大。”
胡适死时,余款竟只有153美元。

<少年胡适>
此外,胡适还是个包容心极强的人。
想当初,站左翼的鲁迅和胡适渐行渐远。鲁迅越来越看不惯胡适“国民导师”的做派,在《导师》一文中影射到:“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!”面对鲁迅的冷嘲热讽,胡适却十分淡然,在著作《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》中,客观评价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:“他的短篇小说,从《狂人日记》到《阿Q正传》,虽然不多,差不多没有不好的。”
1936年,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信说:“鲁迅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,阴险无比,人格卑污。”胡适却回信说:“凡论一人,总须持平。爱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,方是持平。鲁迅自有长处。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,如他的《中国小说史略》,皆是上等工作。”
据季羡林回忆,胡适平日里待人温和,见了谁都满脸笑容,绝没有教授的架子。对此,在《四十自述》中,胡适给出了最好最权威的解释:
“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,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,如果我能宽恕人,体谅人,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。在做人上,她是我的恩师。”
-5-
胡适父亲死后,冯顺弟开始主持一家人的事务。她做继母,大女儿、大儿子都比她年纪大。每天周旋于媳妇、儿女之间,一句话不小心,就可能得罪全家人。冯顺弟的处事之道,便是包容、忍让。
胡适的大哥从小就是纨绔子弟皮五传奇,抽鸦片、好赌博,一年下来,总要在外面欠债。每到年关,就有一群人提着灯笼上门,坐在胡家大厅不肯走。胡适的大哥跑出去避风头,冯顺弟也不发火tonyjaa,该怎么料理家事就怎么料理家事嬲怎么读,只当看不见这些人。等到天快黑了,才去邻近的本家那里拿点钱,将债主们一个个劝走。胡适的大哥回来,顺弟也绝不发火。
两个儿媳里面,一个无能又不懂事,一个能干却气量窄小庹读什么,经常因为一两句话伤和气。一生气,两人就黑着脸在家里走来走去,把桌子椅子摔得直响,甚至当着顺弟的面说些置气的话,给顺弟委屈。胡适两个哥哥的女儿,跟胡适差不多大,每次起了争执,顺弟都会先教育胡适,令他道歉。

<青年胡适>
儿媳妇要是说些风凉话,顺弟也不发怒,走到邻居家谈些琐碎,回来脸上还是笑颜。后来胡适回忆母亲的这番忍让时说:“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,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。我渐渐明白,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;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。这比打骂还难受。”
但冯顺弟不是一味的软弱,该保持尊严时,她是一步也不让的。胡适的五叔是个无业浪子,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,说家中有事,顺弟总请某人帮忙证魂道,大概有好处给了她。顺弟听了,立即请了几位本家来,当面质问:“你说给了我好处,把证据拿出来!”直到胡适的五叔当众认错赔罪,她才罢休。
在《四十自述》中,胡适写道:“我母亲待人最仁慈,最温和,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。”这显然对胡适有很大的影响。长大后的胡适,性格温厚,谦谦君子,这都得益于母亲言传身教。
-6-
母亲常教育胡适:“我这一生只见过一个完人,就是你父亲,你要学他,决不能给他丢人!”所以教育起儿子,冯顺弟是第一等的严厉。
胡适还记得,幼年读书时,天还没亮,母亲就要到房间里来,把他叫醒,问:“想一想,昨天有没有说错什么话?做错什么事?”等胡适自省完了,便叫他抓紧时间去学堂。胡适总是最早读书的那一个。先生来时,胡适早就把书都背完了一遍。
严虽严厉,但训斥胡适时,冯顺弟从不会当着别人的面。胡适做错了什么事,她会严肃地望一眼。犯的错小,就在每天早上胡适自省时教训两句。犯的错大,就等家里人都睡了,关上房门陈雁升,行罚胡适。既让他得到教训,又不伤及他的自尊。

<胡适批道:没有戴眼镜,使我感觉这像上有我母亲的神气>
一个初秋的傍晚,胡适在外面玩儿,姨妈看到了,就让他添一件衣服:“小心凉!”胡适接过嘴便说:“娘(凉)什么!老子不老子呀!”刚说完,抬头就看见顺弟。这样轻薄的话,做母亲的听了当然不快。等到夜深人静了,她才到胡适房中,让胡适跪下:“你没了老子,是多么得意的事!好用来说嘴!”
胡适哪里懂得母亲的苦。年纪轻轻没了丈夫,还要周全一家人的脸色,吞咽不少委屈。后来胡适感叹道:“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,又是当家的后母。这种生活的痛苦,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卡冈图雅。”
没想到,被母亲一骂,胡适哭狠了,竟然落下了眼疾。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。医来医去,总医不好,顺弟心里又悔又急,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,一天夜里,她偷偷来到儿子房间,把胡适叫醒,真用舌头去舔儿子的病眼。
可见做母亲的,心到底是温软的。
冯顺弟23岁丧夫,此后又相继送走父母、哥哥、妹妹,大半生孤独,忍让、包容,只求让儿子成才。她一生的慰藉,都在儿子胡适身上。然而半生操劳,重病突然袭来,胡适成婚后不久,她便撒手人寰。
在《先母行述》一文中,胡适不禁慨叹道:“伏念先母一生行实,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闾里之间,而其至性至诚,有宜永存而不朽者!”
仅“不朽”二字,可见她在胡适心中的地位。
知道冯顺弟的人不多,她虽是一个普普通通农妇,却以她的坚忍、善良和智慧,塑造了胡适那温润如玉的性格,为他一生的学术建树打下基础。
天下和她一样的母亲,又何尝不是“伟人”呢。
- END -
*关于作者:书单(ID:BookSelection),由《南方周末》、《香港大公报》等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姓刘的明星,帮你筛选好书、过滤烂书,打开知识边界。文摘荟萃经授权发布。

愿帮助至少1000人零投资兼职创业月收入3~20万以上,
加微信: sishare(工业4.0云创业倡导者)或长按指纹“识别二维码”添加

赞是一种鼓励
领袖世界
微信高端人士必读微信号:LeaderWorld
码字很辛苦,转载请注明来自杨肸子《tonyjaa一个有远识的妈妈,胜过十套学区房-领袖世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