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博秀UID
杨肸子

杨肸子隋文帝杨坚如何化解边患-春雨教育初中历史陈老师

杨肸子隋文帝杨坚如何化解边患-春雨教育初中历史陈老师

杨肸子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这是小说家言,出自《三国演义》。中国从“三国”起,经历两晋南北朝,一直处于动乱之中。西晋虽有短暂的一统,却有八王之乱;东晋开始,南北对峙。东晋之后,南有宋齐梁陈政权更叠,北有北魏崛起北周殿后。晋人郭璞预言:“江东分王三百年,复与中国合”,从东晋末年到杨坚灭陈,正合三百大数。杨坚不像汉武帝那样穷兵赎武,但他有效化解边患;杨坚不像秦始皇那样武力制胜,但他在秦始皇之后再次统一中国。隋朝虽然短暂,杨坚功在千秋。隋朝新立之时,边患依然不断。那个时候的边患,已经不是匈奴、鲜卑、柔然,而是来自北部、西北部草原的突厥和来自东北部的吐谷浑了。北魏消亡之后,北周与北齐两个政权对立抗衡,突厥与两边都有来往。宇文氏的北周怕突厥与北齐交往太深;高氏的北齐怕突厥与北周交往过厚,两边都把突厥当作决定他们之间谁胜谁负的重要筹码,争相讨好突厥,使突厥从中渔利,北周还与突厥和亲,把千金公主嫁给可汗皇子沙钵略。杨坚以隋代周之后,不再厚待突厥,只为边境安宁,仍时有施与馈送,这使新任可汗沙钵略因为感觉被冷落而相当恼火,千金公主又以为杨坚夺了她宇文氏的天下而“日夜言于沙钵略,请为周室复仇”。沙钵略感到自己为宇文家族复仇义不容辞,就与原先从北齐叛逃出来的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侵隋。杨坚下令增修要塞屏障,加固长城,又命多名将领屯守或镇守北部各州,以备突厥。隋朝有一个叫长孙晟的大臣,北周时曾奉命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成婚,那时突厥的佗钵可汗欣赏他的箭术,留他在突厥整整一年,让他与自己子弟和部属落交往,并将的箭术传授给他们。长孙晟也因此而对突厥的山川地形与人事关系,了解得一清二楚。突厥在佗钵可汗去世之后,除有享有最高权力的大可汗沙钵略撮图,还有几位可汗,长孙晟知道这些人间的微妙关系,玷厥可汗很有实力,并不诚服沙钵略;处罗侯突利设最得突厥人心,深为沙钵略妒忌;阿波可汗大逻便就游离在他们之间。鉴于当时隋朝的国力,长孙晟提议利用突厥内部矛盾,“远交而近攻,离强而合弱”,使他们“首尾猜嫌,腹心离阻”,使沙钵略不得不分心分兵防右备左。杨坚非常赞赏长孙晟的提议,“因召与语”,对于长孙晟提出的大小建议“皆纳用之”,并得以实施并获得实效:“反间既行,果相猜贰”。武后一年(582)五月,突厥出动了五个可汗的全部军队共四十万人侵入至长城以南。隋军屯守乙弗泊的柱国冯昱,镇守临洮的兰州总管叱列长叉,驻扎幽州上柱国李崇,均被打败。武威、天水、金城、上郡、弘化、延安等郡的牲畜都被劫掠一空。也就在这个时候,长孙晟的离间计开始发挥作用。沙钵略还想继续率军向南,达头可汗却不干了,居然自顾“引兵而去”。长孙晟又游说说沙钵略之子染干向沙钵略谎报军情,说铁勒等部落谋反,要攻打钵略的牙帐,沙钵略怕后院起火,不得不回兵出塞去了。鉴于突厥屡屡入侵,开皇三年(583)四月,隋文帝杨坚下诏,说突厥的统治者错估形势,“将大定之日,比战国之时”;错看对象,“昔昌世之骄,结今时之恨”。原先送给突厥的财物,都是百姓的血汗,他们不但不因此感恩,反而得寸进尺,算是喂了豺狼养了贼,不想再干这样的傻事。今后将“省徭薄赋,国用有余。因入贼之物,加赐将士;息道路之民,务为耕织”,宣称“清边制胜”已经“成策在心”,告诫诸将在征战之中,要“义兼含育”,区别对待,“有降者纳,有违者死”,目的只在“使其不敢南望,永服威刑”。杨坚任命卫王杨爽等人为行军元帅,兵分八路出塞攻打突厥。杨爽麾下李充李彻与沙钵略在白道相遇,他们看准了突厥因为多次得胜必定轻敌,率领五千精兵突然袭击,把突厥军队打得落花流水,沙钵略甚至丢弃所服金甲,潜身于草丛方才逃得一命。秦州总管窦荣定率领三万人兵马从凉州出发,与阿波可汗在高越原对峙,阿波可汗屡战屡败。窦荣麾下正待戴罪立功的史万岁,与突厥派出的骑兵领在阵前单挑,手起刀落,就取敌将首级而还。这使对方大为吃惊,不敢再战,请求与隋军议和,引军退去。正在窦荣定军中为偏将的长孙晟派人继续离间可汗阿波与摄图。阿波听从长孙晟的劝告,派遣使者与长孙晟一起入朝。沙钵略听说阿波可汗降隋的消息,袭击阿波的牙帐,杀死阿波可汗的母亲,阿波只好西奔达头,沙钵略的堂弟地勤察也率领他的部落叛归阿波。开皇四年(584)九月,众叛亲离的沙钵略可汗在多次被隋军打败之后,难以为继,请求与隋朝和亲。原想为宇文氏复仇的千金公主“自请改姓杨氏,为隋主女”。杨坚答应了这个请求,“更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”。 晋王杨广请求乘机出兵,灭了突厥,“隋主不许”。这“不许”二字,体现了杨坚的胸怀与仁义,他不想将他们赶尽杀绝,只求他们“永服威刑”。于是,沙钵略以女婿的名义来函,杨坚则以岳父的名义回复,随之派遣虞庆则与长孙晟为正副使节前往突厥。到了开皇五年(585),沙钵略处境艰难,既为达头所困,又畏契丹威胁,请求隋朝将他的部落迁往漠南,寄居白道,“隋主许之”。沙钵略被阿拔国发兵偷袭,虏走其妻儿家小。隋军又帮他打败了阿拔军,并将“所获悉与沙钵略”。此事使沙钵略心悦诚服,上表称:“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大隋皇帝真皇帝也,岂敢阻兵恃险,偷窃名号!今感慕淳风,归心有道,屈膝稽颡,永为藩附。”此后,“岁时贡献不绝”。杨坚战胜突厥之“战”,包括兵战、智战和义战。在此过程中,他可谓“王霸道杂之”,当用兵之时则用兵,能不用兵时则尽量不用兵。对于来自突厥的边患,他不是消灭,而是化解。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。直到杨坚晚年,突厥局势有变,杨坚仍然采取这样的方略。那时有步迦可汗与启民可汗相持不下,亲隋的启民可汗被长孙晟安置在吕梁山西麓的碛口,防御突厥其他势力入侵,最后还统辖了步迦可汗的所有部众。隋文帝杨坚对于来自吐谷浑的边患,大致也是这个格调,既有兵战,也有义战。开皇元年(581)八月,隋朝新立不久,便有“吐谷浑寇凉州”。那一次,杨坚派遣行军元帅元谐等统率数万兵马反击,先在丰利山击溃吐谷浑军队,又在青海湖打败吐谷浑太子可博汗,俘敌杀敌共计万余,“吐谷浑震骇,其王侯三十人各帅所部来降”,杨坚封吐谷浑高宁王移兹裒为河南王,让他统领归降的吐谷浑部族。吐谷浑可汗夸吕则“帅亲兵远循”。但事情并未从此了结,直到开皇三年(583),仍有吐谷浑侵犯,隋军迎击,两军兵戎相见。隋朝国力日渐强盛,杨坚更重“义战”。因为吐谷浑可汗夸吕多次凭自己的喜怒废杀太子,从开皇六年(586)到开皇八年(588),先后有两位吐谷浑太子出于恐惧并求自保,请求隋朝出兵,帮助他们除掉夸吕可汗,其后又有吐谷浑裨王拓跋木弥请求率领其部落千余家降隋。杨坚看得明白,吐谷浑夸吕之暴虐,以至使“妻子怀怖,并思归化,自救危亡”,他们的本意无非求得自保,拒绝他们,显得不仁不义,但助子杀父也有违伦理。他的对策是“但宜慰抚,任其自拔,不须出兵应接,其妹夫及甥欲来,亦任其意,不劳劝诱”。杨坚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普天之下,皆是朕臣,朕之抚育,俱存仁孝”。那个时候,他已经把这些吐谷浑人,当作自己的臣民,“以德训人”,用仁孝化育这个未曾开化的民族,并籍以化解隋朝的边患。

码字很辛苦,转载请注明来自杨肸子《杨肸子隋文帝杨坚如何化解边患-春雨教育初中历史陈老师》